中金 | 海外:美联储如何降息?
摘 要
一、美联储如何降息?基本面下行和突发风险为两大诱因,但也存在“预防式”降息1990年以来的7轮降息周期分为两类:1)解决增长下行的“缓步型”降息,目的是压低实际利率,如1989年~1992年、1995年~1996年以及2019年等;2)应对突发风险的“骤降型”降息,目的是缓解流动性冲击和隔离金融风险,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等。
二、本轮降息周期何时开启?如何观察?基本面并不支持短期内降息,但也存在其他考虑基本面并不支持过早降息,1)高利率对存量的挤压有限,消费仍具有韧性,美国增长面临深度和突然下滑的可能性较低;2)利率骤降也会使好不容易被抑制的地产等需求重新被激活;3)避开干扰大选之嫌,货币政策在明年7月和8月两党初选结束时点的变化难免会有影响。如果作出这一选择,美联储可以选择类似于1995年和2019年的“预防式”方式,例如首次开启降息后,暂停一段时间观察效果,而非连续降息。
三、降息初期的资产含义?先股后债,新兴修复;利率先于降息开始趋势下行历史经验较为有限,依赖简单加平均会掩盖掉个体差异,我们总结归纳如下普适性规律:1)美债利率继续下行,曲线倒挂缓解并修复,如果不是深度衰退的降息周期,在降息几次短长端拉平后,长端利率也逐步见底。2)美股修复程度取决于增长压力,新兴修复程度更高;3)降息并不一定意味着弱美元,相对增长差是关键。4)大宗商品明显落后,增长压力大甚至深度衰退时,黄金表现较好。
美联储在刚刚结束的12月FOMC上“官宣”加息结束,并表示降息进入讨论范围(《12月FOMC:美联储开始转向》),这一意外鸽派表态与鲍威尔两周前的发言大相径庭。尽管我们认为基本面并不支持过快降息,还会带来重新刺激需求的风险(《详解中美各部门融资成本与负担》),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周五截然相反的表态可能也说明联储内部分歧仍存,但需要承认的是,美联储这一转向可能使得首次降息的时点来得比我们原本预想的2024下半年更早,如降息后暂停观望一段时间(《美联储若提前降息,会因为什么?》)。那么,从历史经验看,美联储如何开启降息?决策背后基于什么原因?降息初期的资产有什么含义?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梳理历次降息初期的经验,回答以上问题。
一、美联储如何降息?基本面下行和突发风险为两大诱因,但也存在“预防式”降息
回顾1990年以来的历史经验,共有7轮降息周期,长短幅度各异。梳理下来,我们将美联储降息归类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解决增长下行的“缓步型”降息,目的是压低实际利率。加息末期经济增长逐步承压,经济基本面下行时政策转向的关键点在于平衡通胀和增长,因此不乏“预防式”提前降息,后续再基于增长情况决定降息速度和力度。另一种是应对突发风险的“骤降型”降息,目的是缓解流动性冲击和隔离金融风险,往往会迫使美联储快速甚至非常规降息以防范风险进一步蔓延。
►1989年~1992年(经济下行的“缓步型”降息):增长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是开启降息原因,触发因素为大宗商品回落、失业率抬升、3m10s倒挂。1989年6月美联储开启降息,累计降息23次共计675bp至1992年9月,是199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且幅度最大的降息周期,距离最后一次加息仅3个月(1989年2月)。1989年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美联储2月仍加息50bp以控制通胀。3月后经济数据开始走弱,但纪要显示“尚未看到通胀减缓的确定性证据,因此维持利率水平不变”。4月中旬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落,失业率开始抬升,3m10s利差持续收窄并于5月倒挂,迫使美联储在6月开启降息。6月会议纪要中格林斯潘表示,政策转向关键点在于:1)货币供给M2与M3持续回落;2)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减少通胀后续抬升压力。随后美联储连续降息两次,8月FOMC上暂停降息,表示经济衰退概率减少。1989年10月储贷机构破产危机导致美股大跌,美联储随后再度开启降息。
►1995年~1996年(经济下行的“缓步型”降息):与1989年降息类似,增长放缓和工业金属价格下行是美联储转向主要原因,触发因素为失业率走高和PMI收缩。1995年7月开始降息,累计降息3次共75bp至1996年1月,距离最后一次加息(1995年2月)约5个月。工业金属价格1995年1月开始回落,美联储于1995年2月放缓加息至50bp,随后在3月的会议纪要中提及“经济已经放缓且处于可持续的路径,虽然CPI还未回到3%,但在采取进一步行动前先暂停并评估前景是更为稳妥的做法”。1995年4月美国失业率开始逆转上行,ISM制造业PMI也在5月首次落入收缩区间,增长下行压力迫使美联储在7月降息25bp。7月会议纪要显示“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程度大于预期、潜在通胀压力在减弱,因此部分官员表示适度放松政策是可取的”。
时隔半年后,12月再度降息,主要因财政收缩压力。7月“预防式”降息后,美联储连续三次会议按兵不动,并表示工资增速或导致潜在通胀回升。随后,美国政府因新财年预算未能达成一致而两度关门(11月13~19日和12月16~1996年1月6日),11月和12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认为新财年财政大概率紧缩并拖累增长,因此12月再度降息25bp。
►1998年(突发风险的“骤降型”降息):亚洲金融危机迫使美联储降息防止金融风险蔓延。1998年9月开始降息,连续降息三次共75bp(10月为非常规降息)以防止金融风险进一步蔓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俄罗斯主权债务违约导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破产,同时美国国内增长势头也出现放缓的迹象。美股受此影响波动剧烈,自1998年7月以来一度回撤约20%。
►2001年~2003年(经济下行叠加美股大跌的连续降息):科技泡沫破裂并非主导因素,基本面下行才是决定因素。2000年3月,科技泡沫破裂导致美股大跌,但美联储并未因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而放松政策,反而基于物价压力还加息50bp。5月FOMC会议纪要表示“股票下跌更多集中在高估值且投机性较强科技股,目前股价开始趋于平静”。但随着美股持续下跌侵蚀私人部门财富,进而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2001年1月开始降息,累计降息13次共550bp至2003年6月。伴随金融市场的持续走弱,2001年1月3日美联储非常规降息50bp以应对消费和生产的疲软、消费者信心下降以及金融市场的紧张。随后在1月31日的FOMC上继续降息,表示“股票下跌制约了投资和消费”,4月再度非常规降息50bp,表示“当前和预期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抑制资本开支。叠加此前股票财富的消失对消费的影响,可能会使经济活动放缓到难以接受的程度。”
►2007年~2008年(突发风险的“骤降型”降息):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大跌,美联储降息防范金融风险蔓延。2007年9月开启降息,累计降息10次共525bp至2008年12月。房地产泡沫破裂为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居民和金融机构大幅去杠杆,流动性剧烈冲击使得这一时期美国股市和经济都受重创。2007年8月FOMC维持利率水平不变,表示“尽管近几周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信贷紧缩、地产市场调整,但全球经济增长仍较为强劲,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可能维持温和增长”;但随后8月17日全球股市再度大跌,美联储发表声明“改口”称金融市场状况恶化,信贷紧缩或抑制经济增长,必要时将采取行动。随后9月FOMC降息50bp开启本轮降息周期,并在2008年12月将利率降至0~0.25%。
►2019年7月~9月(经济下行的“缓步型”降息):“预防式”降息应对增长下行,3m10s利差倒挂是触发因素。2019年上半年,美国增长动能放缓,6月FOMC会议声明中下调对美国经济增速的表述,将5月声明中的增速“稳固”变为“温和”。但衰退预期主导下,3m10s利差持续收窄并于5月倒挂,股权风险溢价攀升使得美股再度下跌,迫使美联储7月转为降息。鲍威尔在7月FOMC会上表示此次“预防式”降息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增长疲弱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与2%的通胀,且并没有锁定明确的降息路线,而是更多根据后续数据和风险的演变。
►2020年3月(突发风险的“骤降型”降息):新冠疫情蔓延引发全球风险资产剧烈回调。美联储于2020年3月初非常规降息50bp,随后于3月FOMC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100bp并启动量化宽松和一系列流动性便利操作。2020年2月中旬,先是避险情绪引发恐慌性抛售在风险资产中快速蔓延,随后3月初油价暴跌触发债券市场流动性紧张,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美股创纪录大跌以及四次“熔断”均发生在这一阶段,一个月内跌幅高达34%,单日下跌超5%的情形出现4次。
二、本轮降息周期何时开启?如何观察?基本面并不支持短期内降息,但也存在其他考虑
如果作出这一选择,美联储可以选择类似于1995年和2019年的“预防式”方式,例如首次开启降息后,暂停一段时间观察效果,而非连续降息。美联储提早小幅降息有助于防范过度紧缩风险并压制实际利率,如1995年和2019年,经济均未衰退但美联储都分别小幅降息25bp。但站在当前角度,由于融资成本刚刚压制,预防式降息可能冒着较大需求再度上行的风险。此外,非基本面因素如对冲缩表的流动性收紧影响、避免干扰大选之嫌均有可能影响美联储提前降息。
三、降息初期的资产含义?先股后债,新兴修复;利率先于降息开始趋势下行
市场动态:美联储意外转向,零售数据超预期;美债利率快速回落至3.9%,美股上涨
文章来源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